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245巷56弄26號2樓之1
電話:(02)2756-5828 傳真:(02)2749-5370
信箱:TaiwanSDSF@gmail.com
 
周荃專區   鄭又平專區  大中華經濟圈講座  賢德惜福之友
 

臺灣名人的大陸生活---2006-09-08

2006-09-08

臺灣名人的大陸生活

新華網 2006-09-08來源:《環球》雜誌

   大陸在這頭,臺灣在那頭。淺淺海峽,咫尺天涯,曾經隔絕了兩岸所有的想念,阻斷了兩岸所有的商機。同是中國人,兩重天。

 

    日易時移,敵意漸消,同胞情長,台海之春緩步走來。臺灣同胞來大陸,絡繹不絕,先是為尋親覓根,續接那阻隔了幾十年時空的情感;後來則尋根與經商並行,大陸越來越成為臺灣離不開的大市場。

 

    在這一波又一波的人潮中,有不少臺灣的知名人士,他們或過來進行交流活動,或過來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往返于臺灣和大陸之間,他們有怎樣複雜的情感?

 

《環球》雜誌記者/章文

 

    接過周荃的名片,你也許會感到新奇。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段介紹性文字:我來自臺灣,我有一個夢,為兩岸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讓國際矚目,讓中國人在21世紀揚眉致富。

 

    名片充分體現了她橫跨媒體與政治的雙重特徵:做主持人時的彩色照片,底色上印有中國的微型地圖。

 

    名片的下方印有"周荃泡咖啡"五個字。這本是周荃曾經主持過的一個欄目的名稱。周荃笑著說,"我這輩子和 '九'頗有緣分,九年做媒體,接著九年做'立委',再往下的若干個九年只想為兩岸泡杯'大和解'咖啡"。

 

    只是,這杯咖啡原先是在臺北"泡",現在跨過海峽,移到大陸來。咖啡還是那杯咖啡,周荃已不是原來的周荃,她發現從臺北到大陸,天地一下子變寬了。

 

臺北往事

 

    周荃和大陸朋友聊天時,有時會不由喟歎"人生真是不可預料"。的確,臺灣南部鄉下的一個小姑娘,怎能料到自己日後會成為萬眾矚目的大主播,位高聲隆的"立法委員"?怎能料到自己會成為一家電視臺的董事長,還跑到大陸的清華大學讀EMBA?

 

    周荃的父親來自浙江,1949年前去探望嫁到臺灣的姐姐,結果沒想到一去便不能歸。母親是臺灣台南人氏,與陳水扁是老鄉。在臺灣一般稱這種人為"半山",還稱"芋頭番薯"——臺灣人稱外省人為老芋頭,臺灣人自稱是蕃薯仔,因臺灣造形像極一根蕃薯。

 

    "我們這種一半一半的人哪,在臺灣,人家說你是外省人,在大陸,你們卻叫我們是臺灣人,真是兩邊都不是人!"周荃這樣自嘲。

 

    周荃回憶說,幼年生活比較辛苦,稍稍年長家道漸轉小康。小時父親思念家鄉,經常向她講起大陸往事,那時她沒有什麼感覺,"年紀小嘛,又沒去過大陸,哪里會有什麼想法?"

 

    但她的這一出生背景,在她長大成人後,無形中深刻地影響了她的人生選擇。

 

    1979年從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周荃一時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跑到臺灣華視(中華電視)當櫃檯小姐。

 

    對於這段經歷,成功之後的周荃每每憶起,總是充滿感情,"一個大學生去做櫃檯小姐,的確有點大材小用了,"周荃說,"但現在來想,我真的要感謝那段基層鍛煉,對我日後做媒體、從政,都有很大的幫助。"

 

    不到一年,周荃過五關斬六將,考上了臺灣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先做記者,後當主持人。

 

    不到3年,周荃就名滿臺灣,到現在還有很多臺灣人記得她當時的風采。《環球》雜誌記者和周荃幾次在北京工體附近的臺灣"欣葉"餐廳吃飯時,就遇到不少陌生的臺灣人上來問候周荃,有的人笑著說,"周大姐,我們是看你(播)的新聞長大的!"

 

    在中視足足待了9年,周荃感到有必要轉換一下空間了,當時在電視臺限制很多,基本上一點大陸的新聞都沒有,連作氣象報告時用詞都得小心翼翼,她說,"有一次報氣象的同仁形容'台海上空正是烏雲密佈'就立即受到'嚴重關切'呢!做新聞更得注意,一不小心還會有文字獄,搞不好就要受處分"。

 

    1990年,挾做電視積攢起來的高人氣,周荃開始競選臺灣"立法委員",結果一舉中的。當"立委"後,她便著手"解放"電視人,推動開放臺灣有線電視,經過4年努力爭取,1994年終於使"有線電視法案"獲得通過。因為此舉,周荃被稱為臺灣有線電視的"媽祖婆"。

 

    同樣在1994年,周荃聯同鬱慕明等7位"新國民黨聯線"成員從國民黨裏脫離出來,成立了"新黨"。揭開了島內政黨史上新的一頁。

 

    一年之後,周荃又有了一項創舉。她請出李敖上她前一年創辦的真相電視臺開講"李敖笑傲江湖",這是李敖的第一次"觸電"。周荃很乾脆地告訴李敖,做這個節目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在電視上講的、罵的,都要有真憑實據。

 

    事隔多年,當鳳凰衛視的"李敖有話說"風靡大陸時,周荃很得意自己當年的"慧眼":"我上大學時就看李敖的書,他敢講、能講,在我眼中是個'孤獨俠客',我相信他的'李氏風格'一定可以在電視上走紅。"

 

    李敖則對周荃這個"伯樂"充滿感激之情。在199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他說:"《李敖笑傲江湖》這個節目的成功,使我的口誅時期進入新境界。我最感謝周荃的眼光與度量,她在那麼艱苦的處境中,對外為我撐各種壓力、對內任我'客大欺行',由她苦撐待變,她真了不起。"

 

    李敖還在一些場合公開表示:"對於周荃,我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與其說是伯樂知遇,管鮑之情,倒不如說我欣賞她的執著與勇氣!因為有周荃,才成就了今日電視上的李敖!"

 

"真相"大陸

 

    連任3屆"立委",在臺灣"立法院"足足待了9年後,1999年周荃重回老本行,不過這次不只是做主持人,而且還擔任真相電視臺董事長。

 

    她的"外省人"出生背景對她的影響,此時深刻地體現出來。真相電視臺創台以來一直是個綜合台。直到周荃接任董事長之後,定位才有重大調整。周荃認為臺灣的未來離不開大陸,而且大陸即將加入WTO,當政治對話停滯,以財經語言來溝通就成為必然趨勢。接手以後,她開始將真相台朝"兩岸財經台"轉型,全力搭建一個兩岸溝通的橋樑。

 

    周荃的身影也因此經常出現在大陸,一些重要的採訪,她每每親自披掛上陣。一些重大新聞,周荃的真相電視臺總是沖在最前線向臺灣民眾報導。

 

    真相台有關大陸的專欄節目,在臺灣很受歡迎,如以北京電視臺紀錄片《流年》《千里共嬋娟》為主軸的,由著名藝人淩峰主持的《臺灣心大陸情》以及《聚焦兩岸新聞》《來去大陸》《中國企業英雄榜》《上海AB股到臺灣》,等等。

 

    2002年中央電視臺四套節目被臺灣當局禁止落地,周荃迅速地帶領真相電視臺站出來填補真空,加重大陸資訊內容。

 

    但好景不長,2003年6月,真相台大股東太平洋電線電纜集團一改以前對周荃的禮遇,要收周荃的權。周荃當時還很納悶,在真相台步步走好之際,大股東的態度怎會突然發生逆轉?

 

    一周後答案揭曉。臺灣的"獨"派媒體報導說,"幹掉周荃,幹掉真相,就是幹掉大陸對台宣傳的半壁江山"。此時距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只剩半年多時間,顯然有人想封真相的口。真相電視臺隨後被關閉。

 

    這一變故對雄心萬丈的周荃打擊很大。此前3月份周荃剛考上北京清華大學EMBA,她本想借充電的時機結交更多大陸的精英人士,擴充以後電視臺的採訪資源,並且未來兩岸三通後企業家同學還將會是廣告的潛在客戶,真是一舉數得,只是天不從人願。

 

    "你說畢卡索的畫被人搶走了,他會怎麼辦?"她淡然地自問自答,"等待機會再畫一幅唄!"3年後的今天,周荃的心態歸於平靜。

 

奔忙兩岸

 

    被迫離開真相台,又暫別政壇後,周荃不讓自己的生命空白,旋即發揮了她韌性的一面,立刻就開啟了新一階段的人生——頻繁往來於臺灣和大陸之間。

 

    在北京,她徜徉在美麗的清華校園念EMBA,和一幫優秀的大陸企業家同學相互切磋,同時兼任北京清華大學臺灣同學會會長。在臺北,由她擔任董事長的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更積極進行著各種兩岸交流的專案。

 

    2005年3月,在周荃的操辦下,臺灣清華大學EMBA企業家同學來到北京清華大學參觀、上課,並參訪了中國網通、聯想等知名企業。6月,北京清華大學EMBA的企業家師生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到臺灣清華大學完成了首屆"兩岸清華論壇"的破冰之旅。

 

    今年6月,主題為"上海夜未眠"的交流活動——臺灣80名大學生、研究生應復旦大學之邀,在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到上海、蘇州、昆山作了一次深入的參訪。

 

    一趟理性、感性兼備的旅程讓同學們好似打開了第三只眼。周荃說,"上海夜未眠"給孩子們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一片和他們未來息息相關的土地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8月初,周荃又組織臺灣的高中校長,來大陸的蘇州,參加由葉聖陶研究會與教育部所屬的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兩岸高中校長教育論壇",雙方進行了一次成功的交流訪問。

 

    此刻,周荃又應邀擔任第三屆"中華儒商國際論壇"副主席,大會委託她負責在兩岸經商的臺灣企業家中選出10佳"儒商"代表人物與企業,9月底組團去山東曲阜參加孔子文化節,並接受頒獎表揚。

 

    這一系列馬不停蹄的活動,令基金會的同事們感到應接不暇。她多年的搭檔、臺灣知名學者鄭又平先生參加完幾個活動後,很疲憊。在和記者聊天時感慨地說,"周荃太熱心了,只要是對兩岸有好處的事,她都想做!"

 

    周荃則將此熱心歸結于"基因"論。她說:"我父親是大陸人,母親是臺灣人,我的血液裏流淌著兩岸的'DNA',我不可以只愛大陸,不愛臺灣!也不可以只愛臺灣,不愛大陸!顯然,我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雙方我都得愛不是嗎?!"

 

    除了兩岸的雙重血緣背景,曾經的媒體與政治生涯,又給了周荃看待問題時"情感加理智"的雙重視角。

 

    "有了這些背景作鋪墊,我便擁有了他人所難以擁有的高度,"周荃說,"這個高度讓你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兩岸的高度,更是站在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高度觀察問題,視野當然不同!"

 

    由此,她創造出了一個新名詞:"兩岸學"。在她眼中,所謂的"兩岸學"是指不能只站在北京也不能光從臺北的角度看問題,兩岸決策者及民眾都應主動去瞭解何者才是"有利於兩岸發展"的事情,並積極去推動,因為"只要兩岸問題能搞定——和平、和解、和諧,21世紀就必然屬於中國人的了!"

 

--2006-09-10--


返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c) 2006 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06 (c) S.D.S.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入